又一巨头陨落,百年老牌沦为贴牌工厂,别再上当了!
发布时间:2025-07-10 22:50 浏览量:21
提到飞利浦,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个蓝色Logo的剃须刀、电饭煲,毕竟谁家会没有一两件飞利浦的家电呢?
然而在近些年来,许多人发现买到的“飞利浦”产品,包装上虽然印着熟悉的Logo,拆开一看,质量却参差不齐。
原来飞利浦已经靠着卖logo赚钱,把小家电生产授权给了中国代工厂,很多品类完全就是中国研发中国制造,和进口货没有一丝关系。
那么这样一个百年巨头,为何会沦落为贴牌工厂呢?
1891年飞利浦这家荷兰企业在埃因霍温靠造碳丝灯泡起家,谁能想到,这个小厂子后来成了科技界的“全能选手”?
从发明CD、DVD,到推出全球首台家用录音机,再到医疗领域的X光机、CT、MRI,飞利浦几乎参与了20世纪每一次科技浪潮。
它的Natlab实验室,堪称“欧洲的贝尔实验室”,每年能蹦出6000多项专利申请,简直是创新的代名词。
1996年飞利浦年营收高达401.4亿美元,稳坐财富500强第53位,员工40多万,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。
可辉煌的背后,危机早早埋下了种子,飞利浦的野心太大,家电、音响、电视、医疗设备、半导体、照明,甚至还掺和过金融服务。
这种“广撒网”的多元化战略,早期确实让它赚得盆满钵满,但也让资源分散得像撒了芝麻。
到了90年代末,全球科技产业开始讲究“专精”,日韩品牌在电视、音响市场崛起,中国厂商在照明、家电领域弯道超车,飞利浦逐渐就落了下乘。
更雪上加霜的是,公司管理层动荡,1981到2001年换了五任CEO,最短的才干了一年。
内耗加上外部竞争,飞利浦的营收开始滑坡,2018年只剩280.7亿美元,2024年更跌到194.93亿美元,不到1996年的一半。
为了自救,飞利浦从2001年开始“大甩卖”,先是把PC显示器业务卖给冠捷科技。
2006年甩掉手机和半导体业务,2016年照明业务独立成Signify,2021年连剃须刀、电饭煲这些“招牌”小家电都卖给了高瓴资本。
如今飞利浦只剩医疗健康这一块主业,其他产品?基本都是贴牌代工。
你在商场买的飞利浦吹风机、空气炸锅,甚至台灯,可能都来自中国的代工厂,飞利浦只负责提供Logo,收一笔授权费。
2024年,这笔特许使用费高达4.19亿欧元,占总营收的3.4%,几乎是“躺着赚钱”,可这背后,飞利浦却在一点点失去对产品质量和技术研发的掌控。
贴牌模式,听着高大上,其实很简单:品牌方把Logo“租”给代工厂,工厂负责设计、生产、销售,品牌方坐收授权费。
这种模式成本低、利润高,飞利浦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,国内的南极人、俞兆林、恒源祥早就靠“卖吊牌”赚得飞起。
比如南极人,曾经的保暖内衣王者,现在随便在电商平台搜,羽绒服、内裤、袜子啥都有,价格从几十到几百不等,但质量却像抽盲盒,好的凑合,差的直接穿一次就扔。
再比如杜康酒,号称“千年网红”,结果市面上的产品口感五花八门,有的还不如散装白酒,网友吐槽:“贴个牌子就敢卖茅台的价?”
飞利浦的贴牌路子也没好到哪儿去,2023年,某平台主播“嘎子哥”带货一款飞利浦手机,原价8999元,硬是卖到1999元,号称清仓大甩卖。
结果网友一扒,这手机根本不是飞利浦研发的,就是国内代工厂贴牌生产的,成本低得惊人,主播还能抽三分之一佣金。
消费者花了钱,以为买到老牌品质,结果到手的是代工厂换牌,谁不觉得被忽悠?
更别提2020到2023年,飞利浦的吸尘器、电吹风、牙刷头多次被曝质量不合格,消费者直呼:“这还是我小时候的飞利浦吗?”
贴牌模式的暴利显而易见,但隐患同样致命,首先质量控制全靠代工厂自觉,飞利浦几乎插不上手。
一旦代工厂偷工减料,消费者骂的还是飞利浦的牌子,品牌信誉一点点被耗光,其次技术研发被抛弃。
飞利浦当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8%,如今却大幅缩水,曾经的创新先锋如今连个新款剃须刀都未必自己设计。
最后市场信任崩塌。消费者不是傻子,当“飞利浦”变成“贴牌货”的代名词,谁还愿意为那点品牌溢价买单?
甩卖了家电、照明等业务后,飞利浦把宝全押在医疗健康上,这块业务确实有看头:毛利高、壁垒强、市场需求稳定。
在中国,飞利浦的核磁共振和CT设备市场份额仅次于通用医疗和西门子,稳居前三。
但医疗行业也不是好做的,2021年,飞利浦因呼吸机质量问题全球召回400万台,股价暴跌80%,品牌信誉直接被按在地上摩擦。
这件事暴露了飞利浦在高端制造上的短板,技术研发跟不上,质量控制不到位,任何一个环节出错,都可能是致命打击。
飞利浦的陨落,不是个例,南极人靠卖吊牌赚得盆满钵满,却从保暖服饰龙头沦为杂货铺。
南京同仁堂的保健品贴牌泛滥,夸大宣传坑了不少老年人,王老吉授权几十家凉茶厂商,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品牌光环早就暗淡。
这些品牌都在用短期暴利换长期信任,透支的是百年积攒的口碑。
对企业来说,贴牌模式不是不能用,但得悠着点,授权得管严,质量得把关,不能光想着数钱就把品牌扔给代工厂。
飞利浦如果能在医疗领域守住技术底线,或许还有翻身的机会;但如果继续“卖牌子”不思进取,迟早被市场抛弃。
对消费者来说,也得擦亮眼睛,品牌光环好看,但不代表质量过硬,别被“进口货”“老字号”忽悠,买之前查查产地、看看评价,省得花冤枉钱。
参考资料:逆周期进击:飞利浦的中国式破局 新浪财经
董明珠专利维权胜诉 格力诉飞利浦空调运营公司将获赔250万 第一财经
中国企业收购飞利浦家电业务 将拥有该品牌15年使用权 参考消息